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百年大事记

1908年湖南高等实业学堂设立机械科,招生70余人。由朱宝芬担任第一届机械科主任。

1910年设立实习工场,聘日本工程师久保正田为工场场长。

1914年机械科本科毕业70人,并继续招生。

1923年湖南省设立湖南大学筹备委员会,拟在湖南大学设机械系。

1926年湖南大学成立,设工科机械系,孙云霄教授担任第一届工科机械系主任。

1930年工科改为工学院,机械系停招预科生。

1931年机械系获学士学位授予权。

1935年机械系所在的科学馆落成,两年后湖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

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原湖南大学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机械系并入到华中工学院,机械教研组仍保留。

1958年学校改名为湖南工学院,机械系恢复招生。次年名复湖南大学。

1981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0年车辆工程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0年李传乾教授等荣获首届全国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1995年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成立,黄红武教授担任第一任院长。

1996年机械工程学科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重点建设项目“现代汽车设计制造关键技术与设备”立项启动。

1998年国家高效磨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2000年湖南大学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机械工程学科为“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

2001年机械工程学科设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张璧教授受聘。

2002年钟志华教授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3年机械工程学科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2003年与长丰汽车公司联合办学,学院冠名“湖南大学长丰汽车工程学院”。

2005年钟志华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 985工程”二期项目“汽车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科技创新平台”立项,获建设资金8800万元。

2006年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

2006年汽车电子控制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2007年机械工程学科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2007年钟志华院士担任总负责人的国家创新工程“中国高水平汽车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 -“中气计划”启动,该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

2007年由我院大学生研制的SAE方程式赛车赴美国参赛,我校成为国内第一个参加世界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比赛的高校。

2008年特种装备先进设计技术与仿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

2008年学院更名为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韩旭教授担任院长。

2008年学院成功举办“机械百年”庆典。

2009年学院全面实行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初步构建起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的学院管理新机制。

2009年温家宝总理视察学院,与大学生方程式赛车车队队员合影。

2009年钟志华院士领衔组建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研制了“四轮三轴”月球车。

2010年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并入,成立新的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2010年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验收。

2010年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通过教育部验收。

2010年《现代机械设计基础》、《机械CAD技术》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010年车辆工程专业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1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12年国家高效磨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科技部第四次运行评估中获得优秀。

2012年“211”工程三期“特种车辆先进设计制造技术与智能控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2012年获批成立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3年机械工程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第六。

2013年韩旭教授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3年学院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2013年获批成立机械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013年车辆工程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14年揭牌成立湖南省绿色汽车协同创新中心。

2014FSAE赛车队首夺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冠军。

2015年获批汽车轻量化 111创新引智基地。

2016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

2016年获批成立智能激光制造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车株洲所总经理丁荣军受聘为学院院长。

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机械工程学科位列A-,力学学科位列B-

2017年机械工程学科入选教育部“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2018年获批成立核装备可靠性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机械装备绿色再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南省先进复合制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3个省级科研基地。

2018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再次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发展历史

1908年到2010年的百余年里,学院(系)经历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朝代和学校的十度变迁,走过了创办期、调整与变迁期、全面发展时期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百年期间,学院(系)为国家共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12000多名,其中包括研究生1600余人、本科生10000余人、其他各类学生2000多人,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建设人才。纵观她的发展历史,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朝代,学校十度变迁,除1953—1958年中断停办五年之外,始终保持下来,不断发展壮大,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创办期(1908—1953

第一阶段(1908—1926)创办时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办机械科,功不可灭,为机械系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1926—1949)正规办学时期,学校按欧美教育模式办学,聘请了一批知名教授任教。机械系只设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学制四年;教学计划安排合理,实行学分制;要求严格,淘汰率高。共计毕业学生419名。

第三阶段(1949—1953)新中国接管到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为止,学校进行了初步改革,机械系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调整与变迁期(19531976

第一个阶段(1953—1958)机械系停办,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机械系并入华中工学院。

第二个阶段(1958—1966)机械系恢复,专业发展较快。1958年开办机制专业,1959年开办铸造专业,1965年开办汽车专业。我系对旧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改造:建立教研室,建立完善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及教学管理办法,健全各种教学档案,大抓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和科研活动等。培养了一大批奋发向上、教学严谨的年轻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很大,为机械系的发展壮大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个阶段(1966—1976)十年动乱危难时期。在“左”的错误思想影响下,学校全面停课,原有的教学秩序全被打乱,连续四年未招生。1971—1976年招收六届工农兵学员,1972年开办了内燃机专业。

全面发展时期(19761995

1991年开办机械电子工程专业,1993年开办模具设计专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认真贯彻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大大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累累,学科建设不断取得进展。先后取得了包括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星火科技二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多项教学与科研成果,形成了以先进制造技术和现代汽车设计为代表的研究方向。

高速发展期(19952008

19956月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成立,至20086月更名为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现已发展成为拥有教职员工240余人,新增院士1,“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青3人,芙蓉学者2人,跨世纪人才5人;在籍学生增至2900余人。学科建设、科研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成果显著,建成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包括两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在内的多个国家级、部省级科研基地。2003年建立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开设工业工程专业。在此期间,学院承担了国际合作、国家重大、省部委和企业委托课题800多项,年均科研经费从1995年的300万发展到2008年的20000多万;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级、部省级科研奖励40余项;包括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级、部省级教研奖励20余项;创成了包括两个国家级科研基地在内的10余个国家级、部省级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学院与东风、一汽、武重、上汽通用五菱、长丰、华菱、长安、吉利等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全方位的合作机制。

20103月,原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并入,成立了新的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201612月,中国中车与湖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挂牌“湖南大学中车学院”,联合共建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交通运载行业精英化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形成国内领先和国际一流的交通运载学科集群优势,建设产学研高度融合的、高起点、国际化的创新型学院。目前,学院正处于深入改革和国际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学院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高水平大学现代高效的院系运行管理体系;加强国家级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加大杰出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建设国家级创新团队和国家实验室;开拓新的科研方向,创建世界水平的一流学科;加快学院国际化进程,建设一流的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