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先锋 >> 正文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优秀教工党员】周加喜

发布于:2021/06/23

周加喜,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党委副书记,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自参加工作以来,承担了《材料力学》、《机械振动学》、《振动控制基础及应用》等课程教学工作。参与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1项,建成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合编“新工科”创新教育精品课程系列教材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子课题、中国航发608所合作项目等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授权专利17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电力建设科技进步二等奖。

教育教学方面。坚守课堂教学“主渠道”,守正创新,深化改革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一是探索研究型教学方法,将课程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生活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自主探索分析方法和解决途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是开展模块化案例教学,挖掘大量学科发展史料以及先进装备工程案例,利用案例教学开拓学生视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三是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研讨(PBL),根据工程问题或科研课题凝练与知识点相关的研讨项目,学生自由分组调研、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大量调研和研讨,充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积极促进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建设了《材料力学》在线课程,利用雨课堂和在线MOOC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时掌握课堂学情,及时查漏补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五是开发“中国贡献”课程思政模块,讲好中国推动人类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故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近年来,所授课程教学效果好,得到学院督导组和学生一致好评。2014年获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2017、2019年度两度获湖南大学优秀教学奖;2015年被评为湖南大学优秀教师;

科研育人方面。立足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以服务国家和人民为己任,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经世致用拔尖人才。一是担任本科生导师,开放实验室,指导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或从科研项目中凝练适合于本科生的课题,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SIT),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实施研究生指导“会讲”制度,面向低年级研究生开展“基础补强”会讲,强化基础理论;面向高年级研究生开设“科研那些事”会讲,研讨文献检索、科技论文写作、创新点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提炼以及技术难题攻关等。三是坚持正确的学术价值导向,从国家的重大需求出发,瞄准国防、能源、健康等领域的瓶颈问题,带领学生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联合攻关,突破理论瓶颈,攻克技术难题,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创新人才。近年来,指导本科生完成多项校级和省级SIT项目,在国际权威期刊Nonlinear Dynamics(2019,96:647-665)上发表学术论文,获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创新实验成果展暨创新论坛“十佳论文”和“十佳作品”;累计培养博士生8人、硕士生9人。其中,1人现任湖南大学副研究员,且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1人获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2人投身国防事业。

科学研究方面。以特种装备低频振动控制国家需求为导向,与海军工程大学、中船702所、国家电网联合攻关,系统地开展了准零刚度低频减振隔振理论及方法研究,解决了困扰减振降噪领域多年的重载低频减振隔振瓶颈问题,为特种装备低频减振隔振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途径。一是克服传统准零刚度隔振方法微幅振动下失效、准零刚度区间窄、隔振效率低等固有缺陷,提出了凸面几何非线性准零刚度隔振新概念,发展了多级、多层准零刚度隔振新方法,为海军工程大学某中心、中船702所开展舰船振动与噪声控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攻克配电变压设备低频振动防治顽疾,开发了配变设备准零刚度隔振器,得到国家电网应用,获2020年电力建设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研究成果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被同行评价为“周CRSM隔振器”。二是突破传统准零刚度隔振方法的方向性限制,建立了扭转和多向准零刚度隔振新方法,将准零刚度从单自由度拓展至六自由度,实现了全方位低频隔振,解决了特种装备多向低频隔振难题,为美国最大的新生儿护理机构Orlando Health开展新生儿转运超低频隔振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研究成果入选Elsevier“Most Cited Articles”,被同行评价为“唯一研究扭转准零刚度隔振的文献”。三是打破局域共振对振子刚度和质量的依赖,提出了准零刚度局域共振新机制,突破了传统局域共振带隙的理论下限,将减振频率降低了1-2个数量级。研究成果被Elsevier旗舰期刊Materials Today引用,被同行称为“新的/非传统的局域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