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鉴悟/大国重器——发动中国

缪青婷发布于:2021/10/22

探索浩瀚宇宙,建设空天强国

星汉灿烂,深空浩渺。神舟、嫦娥、天宫这些凝结着先祖想象的名字,今天已成为一个个航天重器,巡弋九天之上。运20、C919、AG600、大飞机“三剑客”相继展翅蓝天,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不懈追求,终于在世界的东方,绽放耀眼光芒。中国人的飞天梦,迎来了圆梦的新时代。作为高新技术最为集中、产业溢出效应最强的领域,空天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2017年5月5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一架白蓝绿三色涂装的大型飞机上。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国际水准的干线飞机C919首飞圆满成功,萦绕中华民族百年的“大飞机梦”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程不时:亲眼看到C919腾飞,我心里感到非常高兴。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的飞机设计师,我曾经参加过很多飞机的首飞,都是一次一次看见我们民族的能力逐渐地腾飞起来。展望着新的前景,将比过去的成就更加辉煌。


利用泵后摆技术将摇摆装置后置,用最小的摆动实现了推力矢量的变化,并且发动机结构更加紧凑,火箭总体构型更加优化。

群山之巅的声声轰鸣,是梦想一次次实现的回响。2017年6月,中国首台泵后摆火箭发动机首次试车已获得圆满成功,攻破西方垄断技术,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泵后摆核心技术的国家。

高分辨率、高图像质量、高敏捷机动能力、多模式成像……甫一面世,高景一号便自带一系列适应商业市场的指标“光环”。作为我国首个完全自主研制的0.5米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高景一号的升空标志着国产商业遥感数据水平正式迈入国际一流行列。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束缚在摇篮里。”在中国,出现了这样一支团队,明明生活在地球上,却要努力去过一种“与世隔绝”的日子;明明有现成的生活来源,他们偏要不断尝试“自给自足”的生活。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园内,有一座神秘的“太空舱”,名为“月宫一号”。“月宫一号”是一个“人—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四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用通俗的语言形容,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微型生物圈,与今天教科书上描写的“生物圈二号”异曲同工。


2014年首次完成为期105天的长期多人密闭实验,2018年创造了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密闭生存实验纪录“月宫365”,“月宫一号”团队一步步把我国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的发展推向世界最尖端。

国际航天专家预测,2024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载人航天这件事一定是有为人类发展、为人类进步、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有担当的大国才会做的事。以火箭、大飞机、卫星、空间站为突破点,中国航空航天已经成为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的先锋。航天六十年,放飞中国梦,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正凝聚起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开启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