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7日,湖南大学”探索智慧乡村”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怀揣着对农业科技的无限好奇与对先贤的崇高敬意,前往隆回县羊古坳镇,对袁隆平杂交水稻试验田进行了深入的参观学习。在这片承载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毕生心血与智慧的土地上,团队成员们不仅见证了农业科技的绿色奇迹,更深刻感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科学精神与奉献情怀。
图1 基地前袁隆平院士雕像 杨秋媛摄
袁隆平杂交水稻试验田,位于羊古坳镇的田野间,这里不仅孕育了世界领先的杂交水稻品种,更见证了中国农业科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团队成员们在试验田的工作人员陪同下,首先参观了试验田的水稻种植区,近距离观察了不同品种的杂交水稻,了解了其在产量、抗病性、适应性等方面的显著优势。随后,团队成员走进了袁隆平院士的工作室和生活区,通过珍贵的照片、手稿和实物,深刻感受到了袁隆平院士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深沉责任感。
在王化永书记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走入田间,对基地水稻的种类与特性进行参观学习,基地以种植再生稻和超级稻为主。其中再生稻指在一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休眠的腋芽重新萌发成穗,再收获一季的水稻。这种种植方式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对确保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再生稻的种植历史悠久,在中国有着至少1700年的种植历史。再生稻的栽培不需要育秧和移栽等环节,管理技术相对简单,且能够充分利用光能和水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及单位面积总产量。
而超级稻是指采用理想株型塑造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培育成的产量潜力大、品质与抗性好的水稻新品种。通过配套超高产栽培技术后,超级稻比现有一般品种在产量上有大幅度提高,形态结构特点包括分蘖适中、剑叶挺直、植株矮中求高、茎杆坚韧抗倒、穗大粒多。超级稻的光合效率高、根系活力强,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等优良性状聚合的遗传基础以及源库流协调的生理功能。
此外,王书记对水稻的常见疾病与种植水稻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了详细讲解,水稻常见的疾病包括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稻曲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恶苗病等,这些病害会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因此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而在水稻收成时,会出现鸟类等其他生物大量偷食,影响水稻的收成,对于治理解决这些问题,王书记则具体介绍了通过利用鸟类危险预知的方法,在水稻上系鸟类的羽毛,以此逼退鸟类的方法,对于其他生物亦是同理,由此可见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
图2 王化永书记讲解超级水稻的稻曲病 杨秋媛摄
图3 王化永书记介绍再生稻 杨秋媛摄
最让王书记自豪且操劳的是籼粳杂交稻“甬优106”,这是新品种杂交稻,它与常见的水稻不同,株高中等,株型紧凑,分蘖力中等,剑叶挺直,穗型中等,着粒较密,结实率高。甬优系列水稻抗倒性好,米质优,“甬优106”继承着这些优点,王书记对它寄予了很大的期待。
图4 新品种籼粳杂交稻“甬优106”前的合影 杨秋媛摄
图5 王化永书记介绍“甬优106” 杨秋媛摄
进入基地后,团队成员学习了杂交水稻的发展史,左边的玻璃柜中展示着自2009年起,试验基地承担超级杂交水稻高产试验任务,循序渐进,不骄不躁,脚踏实地,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从起步阶段的2011年,该基地创造了超级稻试验基地亩产900公斤的奇迹,到创新阶段的2019年,试验田实现亩产1089公斤,创造了农业农村部超级稻全国最高纪录,成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献礼。
此外,在与试验田科研人员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们了解到,袁隆平院士不仅在杂交水稻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更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世界粮食安全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一生,是对“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一信念的生动诠释。袁隆平院士的智慧与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勇攀科学高峰,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全球粮食安全而不懈奋斗。
图6 团队成员对杂交水稻发展史进行学习 杨秋媛摄
图7 2019年高产攻关品种“甬优1540” 杨秋媛摄
图8 王化永书记与本队伍谈话 杨秋媛摄
此次参观学习活动,不仅让湖南大学的学子们对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更在袁隆平院士的科学精神与奉献情怀中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与担当。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隆回县羊古坳镇的袁隆平杂交水稻试验田,湖南大学“三下乡”团队经历了一次科学与精神的双重洗礼。袁隆平院士的智慧与精神,如同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的杂交水稻,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更在青年学子的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激励着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